随着我国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能源及减排政策,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低碳经济概念在全国各地迅速受到热捧,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园区的发展构想,“低碳工业园”、“低碳科技园”、“低碳产业园”等形式相继出现,成为区域内产业发展模式升级的主战场。低碳园区在得到热启动的同时,亦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和困惑。山景咨询调研发现,当前制约国内低碳园区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低碳模式亟待提升,低碳功能定位单一,低碳方向仍然模糊。究其根本,是国内园区尚需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了解,并在如何打造低碳园区的具体运作模式上需要细化落地。
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还处于摸索期,低碳高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相关的低碳评估标准研究与实践都还不完善。在此背景下,各地低碳园区各立门户,发展方向不同、运营单位水平层次不齐。在缺乏低碳国际合作网络支撑、低碳技术普遍应用、低碳交易体系无缝对接的前提下,打造低碳园区无疑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发展格局,甚至可能不但无助于低碳模式的打造,反而提升了园区的运营成本、模糊了园区的发展定位。低碳园区的落到实处,需要加紧规避发展误区,一方面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方面探索易行、宜行的符合自身实际的低碳园区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低碳园区的内涵包括:低碳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低碳成套设备生产、低碳物流、建筑节能等以及相关的服务配套。各地低碳园的经营内容差异较大,尚待挖掘典型模式和优势功能。从国际上来看,率先开展低碳经济的国家已经形成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碳金融、碳咨询等多方面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模式,且掌握了低碳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低碳经济规模业已形成。国内低碳园的功能定位相对比较单一,容易导致产业内重复建设,无法造就顺畅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难以形成我国低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相对国外综合模式而言,我国在尖端低碳研究、碳金融、碳交易和碳咨询等方面还稍显落后,不利于搭建我国同国外同行之间的沟通平台,交易平台,缩小同国外先进技术间的差距。
目前国内存在的低碳园区形式主要有:低碳科技园、低碳产业园/工业园/物流园、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园/生态园、低碳CBD、综合性低碳园区/社区等模式,这些模式的园区定位各不相同,发展思路迥异。
1)低碳科技园:以低碳技术研发为主,积极吸纳有实力的科技型公司和新创企业入园,打造营销型孵化器建立优良的孵化环境。一方面引导孵化器与创新源头的科研院所相结合,增强基础设施功能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如新近由北京大学与北京经开股份公司联合成立的北京低碳高端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将由北京大学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低碳园区建设方面的专业研究;另一方面帮助扭转初创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低碳领域的高科技成长型公司。
2)低碳产业园/工业园/物流园:以低碳技术产业化、低碳成套设备生产、低碳制造、低碳物流等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产业园/工业园/物流园区,主要吸引低碳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设备制造商、满足低碳标准的生产制造运输企业、专业咨询机构等。国内现已规划的低碳园区大多属于此类。如苏州低碳产业园,其意在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低碳支撑装备制造业,将园区建设成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3)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园/生态园:以低碳技术应用、清洁能源研究和利用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示范园区或休闲社区,主要吸引低碳技术应用企业、应用低碳技术的建筑及社会机构,交通、能源等公共服务机构等。该类园区强调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实现产品的低能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在应用中实现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消费市场节能以及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命名为中国节能谷的襄樊节能产业园将重点引进整体的CDM(清洁发展机制),初步规划单螺杆核心技术产业链、蓄热储能产业集群、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余热发电产业链、智能建筑节能产业集群、节能新材料产业集群、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产业集7大核心节能技术装备产业板块和产业链,极力打造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区。
4)低碳CBD:以低碳技术应用、清洁能源使用、CDM交易等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商务区。该类低碳园区侧重于应用低碳技术的建筑、企业、商业机构、交通、能源等公共服务机构。北京CBD致力于通过建筑节能技术,兴建4个智能化的环境控制中心,辅之以其它经济杠杆引导低碳,逐步实现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低碳化。
图:低碳园区发展模式对比分析图
低碳园区的发展不仅要借他山之石,还应根据各城市、各地区现有的特点,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既具地方特色、又能优势互补的系统性建设规划。尤其是在领先技术的开发、运营机制的完善和相关行业的融合方面进行探索。
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新兴的低碳经济,只有确保在技术上跟上时代步伐,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促进产业特色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才能保证低碳园区持续快速的健康发展。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催生出一大批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低碳园区在建区规划时就应立足长远,充分考虑以后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为新兴技术的成功对接预留足够空间,帮助园区顺利消化和引进新技术,拉近园区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力争实现与新技术的无缝对接。只有努力在低碳技术领域保持业内先进水平,争取尽早研制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低碳技术成果,为低碳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才能充分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园区的运营水平决定了园区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园区影响力的形成,因此必须从园区的运营机制入手,不断提升低碳园区的运营水平,推动园区品牌建设。新兴低碳园区为入驻企业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政策,在确保园内企业健康成长的同时,积极发挥园区的政策引导作用,努力为实现园区的良性互动、整体发展提供适宜的内外发展环境。同时,在低碳园区的运营过程中,我们要从头到尾,严把质量关,提高入园门槛,始终以经营品牌的理念去经营低碳园区,突出引进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和企业,做大做强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推进能源高效利用、减排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系统推进园区高端品牌建设。
图2:低碳产业园品牌建设示意图
强调园内产业优势互补,加强园内外企业、机构间的合作,通过打造低碳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自然对接,尽量缩减企业搜寻上下游产业链的成本,争取在园内实现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可以尝试充分发挥园内领先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园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机制,协调推进,以确保低碳园区整体效应的最大发挥。同时,通过引进从事碳金融及谈咨询业务的机构,及时了解国内外低碳领域动态,在提升园区服务水准的同时帮助低碳经济顺利实现流转,搭建起与国际低碳舞台的沟通平台。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园区发展模式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集低碳领域的技术、应用、制造以及碳金融、咨询等多种物态于其中,以某些优势产业为龙头,带动园内其它低碳产业的大发展,力求以园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整合能力及方便快捷的沟通能力取胜。
本文归山景咨询版权所有,没有书面授权许可,任何网站、媒体及个人博客不得转载本文。未经授权及签订协议,任何出版社不得将本博客文章集结出版。取得授权请发邮件:wwxxppp@sina.com。